在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。
盛世帝君,朱高炽,是明朝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完美皇帝。然而,在他的光芒背后,却隐藏着无尽的谜团。《明史》和《明仁宗实录》皆对他的死因遮遮掩掩,如烟雾般难以捉摸。他,就是明成祖朱棣之子,明仁宗朱高炽。
时至公元1425年,天下繁荣昌盛,正值盛世之际,朱高炽还在竭力理政,却无人能察觉他即将逝去。临终之际,他的眼中是尚未完成的事务,而非临终前的疲惫和颓废。
(资料图)
然而,朱高炽的突然离世,似乎隐藏着某种复杂的内情。回溯公元1424年,成祖朱棣驾崩,权力之棒交到了他手中。与父亲相较,朱高炽颇显颓废,体弱多病,尤其是严重的呼吸道疾病每每发作,使他难以自理。
面对朝中大臣的表面忠诚,朱高炽心知肚明其中虚实。即便是他的两位弟弟,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,也对他态度冷淡。初登基时,朱高炽曾暂时忍让,默默妥协。他试图以循循善诱之道换取朝堂稳定,却未料到不到一年,即掌玺印之时,却命丧王府。
即位虽短,治国却异于父亲。朱棣篡位夺权,历经风雨,他最担心的是被后人谴责为篡位之徒,朱允炆更是令其刺痛的存在。即使派遣郑和下西洋,也未能寻得朱允炆,懊恼之情只能发泄在朝臣身上,统治者与臣民的裂痕逐渐扩大。
然而,对待朱允炆,朱高炽态度截然不同。他并未将怒火积攒在心头,而是努力缓和与朝臣的矛盾。且,朱棣耗尽心力完成的迁都大计,朱高炽竟视若无睹。作为南方长大的皇储,他对南方官场和人脉了若指掌,与父亲北巡的志向截然不同。
至公元1425年,朱高炽逝世,年仅四十八。然而,他的去世却引发了无数揣测。回溯他登基之初,翰林侍读李时勉曾谏言:应珍重龙体,不可沉迷于红颜。然而,朱高炽的震怒却出乎意料,他竟命人鞭打了李时勉,致使其断肋。李时勉之言真实性如何?朱高炽的愤怒原因何在?其中的内情究竟如何?
除此之外,朱高炽之死与他的儿子朱瞻基似乎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。公元1425年3月,朱高炽派遣太子朱瞻基前往凤阳黄陵,却迟迟未行动,直至一个月后才启程,且目的地变为南京。而朱高炽真正驾崩的日期是5月30日,而非南京百姓所知的5月13日。这一切,皆指向太子朱瞻基。
或许,推迟出发是为了安排行刺人员,改变目的地则是为了掩饰阴谋,然而即便计划再周密,蛛丝马迹终究难逃人眼。然而,这一切尚无确凿记载,缺少确凿证据。
明仁宗朱高炽的死因,历史迷雾笼罩至今。尽管在明朝众多皇帝中默然无闻,但作为一个多病的短命之君,他对于明朝的历史进程,依旧留下了自己的痕迹。
由于平台规则,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,才会被认定为铁粉。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,可以点个“关注”,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。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,请勿搬运。